在茶道中,就能從擺設、器皿、禮儀與精神上發掘「自古以來日式美感」的豐富泉源。
那麼日本人是如何培養、紮根並傳承這份美感的呢?武者小路千家茶道第15代傳人千宗屋先生特地向我們講述這種日式美感的淵源。
日本之美有許多種感知方式。其中一種便是茶道之美,歷經400年的發展依然興盛,今日的茶道是由武者小路千家的創始人千利休創立,而我是第15代傳人。可以說,茶道是日本人美感基礎的一部分,並傳承至今。
在室町時代(1336 – 1573),茶道是人們飲茶交流的中心,此外,更重要的也是炫耀茶道用具的舞台。在當年,若要成為茶道宗師,首先得擁有茶碗、茶罐等無價收藏品。
此外,這些器皿還必須與足利幕府將軍家族或中國宋朝皇帝有著重要歷史關係,血統方面的連結就更是重要了。
然而,千利休認為:「對於茶道,主要的重點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以說人們不該過於注重物質器皿,這並非茶道的本意。」因此,他致力於透過解構過分專注於器皿的茶道,進而創造出新的茶道用具。
其中一項正是千利休仔細指導下、由樂家初代名匠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這只茶碗外觀有著泥土有機質感,外形沉穩,能夠恰好放在掌心中。千利休打造出一種能代表自身絕對美感理念的形式,同時又能毫不突兀地襯托所處的空間。對於鍋、壺等其他器皿,千利休也選擇不採用當時所公認的傑出名作,而傾向讓當工匠以高超的技術製作出自身的傑作。對茶道本身來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思維革新。
我覺得千利休以這種方式創造的器皿,現在看來十分簡單又前衛。有朝一日,我想要展示由瑞士雕塑家賈科梅蒂(Giacometti)製作的樂茶碗,藉此融入當代藝術的美學概念。我覺得人們或許可以看出兩者的共通點。從這方面來說,千利休就是一位徹底改變日本美學的開創性現代主義者。雖說當今人們公認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為翻轉藝術價值的當代藝術之父,但在杜象出生前300年,千利休就已經在做相同的事了。
西方藝術於近代前,存在許多繁冗的詮釋,讓觀者有點難以消化。我們能從中窺知作為一神教的基督宗教強烈影響。而另一方面,日本則有一種尊重空白及揮之不去的時間感的文化。換句話說,美不僅存於可見的事物中。即使是一片空白,也不單單只是純白那樣簡單,而是藝術家思想以及其所經所歷的反映。
而在空白的空間裡,更有一種享受時間流逝並持續流動著的特質。在日本,人們不僅欣賞完美的作品,更會觀賞並認可事物的本來面目,包括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的變化。
例如,竹是茶道之美代表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材料之一。竹的外表綠意盎然、筆直生長,令人格外印象深刻。在茶道場所中,我們不僅使用青竹,還有白竹、煤竹、黑竹,甚至枯竹。在新年元旦等正式場合,我們會使用新採伐的青竹。另一方面,在收起從10月初夏開始用來煮水的手提爐,或開始使用冬季壁爐的11月期間,如同400年前的千利休一樣,我們會將乾竹放在凹間飾有鮮花的壁龕上。鮮花與乾竹之間的對比也被人們視為一種美的展現。
這並不是浪漫化過去的事物或沉浸於回憶,而是一種精神方面的表現,代表每分每秒都積極迎向現實。我相信這種感受是日本人的普遍精神─也能夠解釋為某種彈性、敏感且豐富的感性表達。
日式美感的泉源是自然之美,溫柔又引人入勝。
如果問我對於日本之美會首先想到的事物為何,那我會回答「自然」。因為我認為日式情懷及日式美感的理想狀態,都是回歸自然之美。
在歐洲等地,大自然往往被視為威脅以及不利於人類的衝突現象。然而,在土地有限、山海相依的日本,人與自然的距離較為接近。當然,日本有時也會遭受嚴重天災的打擊,但總體而言,溫和的氣候與濕度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換句話說,日本的自然是溫和的。
因此,日本人將自然視作神靈來祭拜,不與之對抗,並選擇相互共存生活。我認為這也養成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積極接受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我相信日本之美的源泉在於每個人對於自然之美及其存在的具象化,以及親近自然的人群活動,並藉由繪畫、雕塑及茶道等文化來分享這份美感。
以和歌山縣的那智瀑布為例。當你看到瀑布從山上滾滾而下的壯麗場景時,會不由得發出驚嘆,並有一種合掌祈禱的衝動。根津博物館內的國寶「那智瀧圖」真實重現鎌倉時代將瀑布景觀作為參拜對象的場景。畫中描繪的那智瀑布從山頂上傾瀉而下,在一輪高掛金月的映襯下,散發出難以置信的威嚴,彷彿一柄出鞘利劍筆直高舉著。在我個人看來,不禁令人有種與神同在的感受。
日式的美感就如同大自然一般溫柔,雖然能力超凡,但對人們有著憐憫之心,因此留下一片供人自行詮釋的空白空間。換句話說,藝術不僅是完成一個物件,更要騰出一些空間讓接收者成為整體作品的一部分。在手錶上,或許能嘗試思考人們在某些場合的佩戴方式、如何搭配特定的服裝,或是如何協調使用。如果能充分考量所有這些方面,將能造就完整的作品。不過呢,作為作品整體畫龍點睛的關鍵,依舊是手錶使用者本身。
人物小傳:2003年,千宗屋接任武者小路千家茶道第15代傳人,並繼承「宗屋」之名。其於慶應義塾大學完成碩士學位(中世日本繪畫史)。2008到2009年間,他以日本文化大使身分前往紐約工作並累積經驗。2008年起,他開始參與京都慈照寺(銀閣寺)國際文化交流專案。千宗屋活躍於日本國內外,深耕茶道文化的研究與實踐。2013年獲得京都府文化賞獎勵賞。著有《茶:利休と今をつなぐ》(新潮社)及《もしも利休があなたを招いたら 茶の湯に学ぶ“逆説”のもてなし》(角川書店)。不僅在茶道用具方面,千宗屋更對古董及當代藝術也有著相當之研究,並於明治學院大學擔任兼任講師(日本藝術史)。
photography=Tomohiko Tagawa styling=Maki Kimura Original Japanese text=Akiko Inamo
Fashion credits:
Jacket=Postelegant Shirt & Pants=Yaeca Shoes=Asics